实习派 | MSRA,我的实习初体验(上)
编者按:
还记得你的第一次实习吗?走出象牙塔的迷茫,对新鲜环境的好奇,对所做工作的期待,混合出一段独属于你的奇妙经历。
而当你的第一次实习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发生,这段旅程则又有了几分更为丰富的色彩。对刚刚准备远行的科研人来说,这里国际化、开放、创新、多元与包容的研究环境,有着无限吸引力。
一起来听听在 MSRA 开启第一次实习的伙伴故事,了解他们如何结合研究与工作,让实习经历拥有“1+1>2”的价值,最终与更好的自我相遇。(文末还有留言赠礼活动,欢迎参与!)
在MSRA,开启我的第一次实习
得到第一次实习,标志着学生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全新旅程的开启。回顾心路历程,有坚定、有不安,也有梦想成真的喜悦。让我们听一听,他们为什么选择 MSRA 作为自己走出学校的第一站。
施炀明
Speech 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
在社交论坛上了解过 MSRA,实习过的人都说 MSRA 实习体验特别好,我非常想加入体验一下。MSRA 的实习包括工作和科研两部分,又能做项目又能发 paper,“一举两得”,是一段高质量的实习,能够帮助我提升能力、正式进入职场。
马晓君
DKI 组,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
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研究相关的工作,找实习的时候也想要在工业界中科研做得好的地方实习,理所当然的就来了 MSRA。
面试时,有一位研究员问了我简历中的一篇论文,那篇论文我不是第一作者,发的时间也比较早了,但是我讲完后,她立马给了一个反馈:“很好,讲得非常清楚。”我当时就觉得:哇,果然 MSRA 不是唯结果论的,重视的是一个人的逻辑、思辨能力,而不是这个人发了多少篇论文。
师小洲
DKI 组,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大三学生
MSRA 是众所周知的科研天堂,自己又对科研非常感兴趣,所以一直非常向往可以来这里实习。即使大三课业繁重,我也不想错过机会,于是就投了简历。
这是我第一次投递简历并且参加面试,表现得比较紧张,但是面试官非常有耐心,一直报以温暖的微笑,告诉我不用紧张,对于回答不完善的点也和我仔细解释,以讨论的态度和我交流。这些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
前两轮面试结束后,面试官送了我一支笔,说让我做个纪念,我当时就觉得可能是没有通过才会送我笔做纪念,还伤心了几天,结果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最终我幸运地来到了这里。
师小洲的实习工位
谢小珺
IEG 组,清华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大三学生
在群里看到直系学姐分享的实习信息,JD 非常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微软又是我自己一直很喜欢的公司,于是立马冲!那时候自己一直在计划和准备实习,但处于不想将就又不敢报太大希望的纠结,选择这里更多是一种热情的尝试。
刚进入实习又期待又焦虑,总是小心翼翼的,主动去找了公司和研究院的各种平台、案例去边看边研究,摸索这里的设计思路、偏好,理解形象和文化。适应的过程其实挺快的,因为工作内容都很对口、很有意思,mentor 和同事超级厉害,办公环境也超棒!在此还要特别感激 mentor 的耐心和包容!
谢小珺绘制的小螺号母亲节插画
小螺号用户测试留影,第一排左二为谢小珺
陈瑶
IEG 组,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生
一开始在学校年级群里看到别人转发实习信息,就来报名尝试。我希望在设计工作中拥有更大的探索空间、锻炼自己的设计创新能力,相较于其他企业,微软亚洲研究院更鼓励探索发现而非机械执行,作为大平台也能提供多种项目机会,非常符合我对第一份实习的期待。
陈瑶的设计作品
在MSRA,遇到良师益友
MSRA 的 mentor 们,往往“身兼数职”、扮演着多元角色。一方面,他们有着极高的科研水平,是“行走的知识库”,更是实习生在科研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另一方面,他们能够成为实习生生活中的益友,丰富的人生经验、亲切的相处模式,让不少实习同学感动而难忘。
代达劢
NLC 组,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生
我在 MSRA 实习期间完成的工作偏分析,让我体验了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风格,mentor 董力老师给了我不少 idea 的启发,专业领域有既广博又精深的理解,有很高的科研品位,能够提供真正有意义而不是随波逐流的研究方向。
mentor 不仅非常具有工作热情,为人也十分随和,跟他相处没有让我感到压力,能让我在舒适的环境开展科研工作。总之,能在 MSRA 遇到 mentor,接受他的指导并开展研究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施炀明
Speech 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
我之前做的研究和组里的研究比较类似,所以刚来的时候,我就提出了用曾经用过的半监督学习的方法来改进现有的监督模型以增强其泛化性能,也阅读了很多论文并借鉴了最新的方法,但是实验的时候才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前三个月基本就在摸索中度过了。
那个时候我的直属 mentor 凯哥(陈凯)去休陪产假了,由组内另一个 mentor 丁海松师兄指导我,说实话我非常害怕 mentor 回来对我有意见,但是他们不仅没有责怪我,反而鼓励我,告诉我 idea 不 work 也没关系,这仅仅是一次尝试,可以帮助我们累积经验。
凯哥休完假回来后,我和两位 mentor 针对目前方法进行了讨论,总结出来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对这几个问题逐一击破,最终解决了问题、推进了项目。前三个月我对代码的熟悉,也在这个过程中派上了用场。
在我实习期间,两位 mentor 总能在我疑惑的时候给我解答,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理清思路,在我大步前进的时候鼓励和支持我。他们拥有渊博的学识却能以朋友的身份和我相处,非常感谢他们!
姚菁
social computing group,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
在学校的话,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多,分配给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基本上一周可能才会碰面讨论一次,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去推进工作,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和mentor进行交流,项目的推进更快,自己成长的速度也会更快。
我的 mentor 会全程 follow 整个 project,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文的写作,我们平均 1-2 天就会交流一次;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可能会每天进行一个汇报,遇到问题也能每天讨论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和 mentor 的接触和交流中,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工作、科研和人生感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和 mentor 汇报工作,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一直到 10 点多还在会议室头脑风暴,晚上回去之后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天上午又接着讨论,这样单纯地探讨问题让我非常开心。
马晓君
DKI 组,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
在 MSRA,我体验到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模式。
我们组里主要有三种讨论方式,第一种是常规的 sync 会议,mentor 定一个会议室,然后定时交流工作进展,第二种是有什么问题了随时找组里的同学或者 mentor 沟通,最后一种比较神奇,是在吃饭的时候顺便讨论工作。讨论比在学校频繁很多,而且可以得到非常具体的指导,在这里,即便是很小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指导。
邓军杰
网络研究组实习生,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
我觉得每周三和 mentor 的交谈非常有效,大大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抛开工作的束缚,聊学习、聊未来、聊心态,由于 mentor 比我们多工作了很多年,会有很多心得体会,我从中学到很多。真的很感谢亦师亦友的 mentor,能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关怀实习生的成长。
福利时间到!
转发推送集 5 个赞,将截图发至“微软学术合作”后台,前 10 名可获得微软亚洲研究院定制周边哦~
入选后工作人员会通过后台回复联系,请注意查看公众号消息。
你可能还想看: